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patricia

世間法就是世俗的,出世法就是佛法的 就錯了

[复制链接]
gxxhz2010 发表于 2015-7-3 18: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歸納“世間法就是世俗的,出世法就是佛法的”,就錯了。因為世出世法的本身,是說人住在這個世間,所接觸的都是不同的壹切知識經驗,所以也就包含了佛法的知識經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xxhz2010 发表于 2015-7-3 18: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體會到其實佛法和世間法的知識經驗是壹樣的,都是我們所需要的,這不過是更全面,更究竟和了義。所以聖密宗對小活佛的培養就強調三種教育並舉,壹種是佛法的教育,壹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壹種是現代知識教育。這就說明世間法的知識是要具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xxhz2010 发表于 2015-7-3 18: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師尊聖示:“三種智,第壹個談‘壹切智’。所謂‘壹切智’,是以世間凡所有的壹切知識經驗談‘壹切智’,包含第二個‘道種智’,這兩者都以世間法來說。因為,‘壹切智’是關系到人與事、事與理相互之間的所產生的壹些知識經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朝珍 发表于 2015-7-4 15: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patricia
感恩 師尊恩賜弟子參加法會的聖緣。弟子學習四次聖密龍講,弟子有壹點點很膚淺的體會。

1.  師尊聖示:“佛法是什麽?”佛法就是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講的道理方法,通常以經典裏記載的,能知道的,這些記載能知的只是壹些資訊。這些資訊表現出來的,就是壹些知識經驗。所以,佛法也只是壹些知識經驗。

如果歸納“世間法就是世俗的,出世法就是佛法的”,就錯了。因為世出世法的本身,是說人住在這個世間,所接觸的都是不同的壹切知識經驗,所以也就包含了佛法的知識經驗。

弟子體會到其實佛法和世間法的知識經驗是壹樣的,都是我們所需要的,這不過是更全面,更究竟和了義。所以聖密宗對小活佛的培養就強調三種教育並舉,壹種是佛法的教育,壹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壹種是現代知識教育。這就說明世間法的知識是要具備的。師尊還就開車作為例子,來講述知識經驗的重要性,講述要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開車也需要謙遜,禮讓。弟子理解到學了佛法,就更要懂得謙遜、禮讓,否則就是沒有真正地懂得佛法的精髓。

2.弟子從聖密龍講中,知道了智也是分為“三種智”。‘壹切智’、‘道種智’,‘壹切種智’。

師尊聖示:“三種智,第壹個談‘壹切智’。所謂‘壹切智’,是以世間凡所有的壹切知識經驗談‘壹切智’,包含第二個‘道種智’,這兩者都以世間法來說。因為,‘壹切智’是關系到人與事、事與理相互之間的所產生的壹些知識經驗。

“先把這兩個名詞作壹個簡單的認識。‘壹切智’,用白話講,是指世界上的事情普遍的壹切的知識經驗。‘道種智’,就是指專門性的知識經驗。這兩者歸納在世間法裏面。第三個‘壹切種智’,是以世間智為基礎,不管是普及性的、專業性的、從知識經驗中來的。”
[8:52:48 AM] 師紅 Shi Hong: 怎麽樣發現真正對於人有利益的智慧?當然,所謂對人有利益,必須要分兩個方面說,壹面是講壹般世間的人,再壹面就講所謂出世間的人。

   “‘壹切種智’,是以‘壹切智’跟‘道種智’為基礎的,為什麽還要談‘壹切種智’?不就是把這兩個名詞融合起來嗎?不是這樣做。因為,‘壹切種智’,本身的形成,有其過程。普及性的‘壹切智’,不壹定本身在實際體驗中完成。而第二個‘道種智’,是經過親身體驗中才能完成的。‘壹切智’是不經過親身體驗的,‘道種智’是必須經過親身體驗的。雖然,有不經過親身體驗跟經過親身體驗的不同,談‘壹切種智’,是不管有沒有親身體驗,都不要緊,而從這中間包含普及性的、專業性的,怎麽樣來認識、了解?怎麽樣從中發現它的正負、對錯或者圓缺的問題呢?如果把這兩者相對的中間取其正、取其圓所完成的知識經驗,才叫做‘壹切種智’。”

這個“壹切種智“,是要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虹化轉世,要通過我們每壹位行者親身的實驗。而親身實驗呢,虹化,看來是第壹步,也是最後壹步。

    弟子體會到“壹切智’和‘道種智’是基礎,因為佛法還是以世間法為基礎的,而‘壹切種智’是出離世間法的,是要弟子們通過修行去體驗和認識的。但是無論是那壹種智,我們都是要去認識和了解的。並不能因為學了聖密法,就去分別,不學習這些世間法的知識。

    3.師尊聖示:我們如果把這個惡念變成善念呢?把邪念轉成正念呢?把壞念頭轉化成為好念頭呢。這裏頭就有個人心的評估,對人心的測量,如果說是惡念的時候,人心的惡念,內心是黑暗的,不光明的,如何把自己黑暗的內心改變成為光明之心呢?

    在這壹點上,《尚書》所講的又跟佛教所講的是壹致的。《尚書》所講的在這裏是希望把人心變為道心,那我們稱這個道心就是佛心,佛性之心,清凈之性,佛教講心凈則國土凈。所以要從壹個人心轉變成為道心,可以稱之為是為人之道,因些這個道學家往往把具有道心的人,稱之為真人,真正的人,這壹點上,道家所稱之為的真人,和佛教稱之為的佛性,兩者的意義幾乎是相同的。

    弟子體會到其實古代的很多世間法的經典裏的知識和佛法裏的知識都是互通的,只是層次上有差別,都是壹個不連續的整體。從這些經典中也說明,世間法的知識作為修行者也是不可或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ingjing39 发表于 2015-7-4 20: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師尊聖示:我們如果把這個惡念變成善念呢?把邪念轉成正念呢?把壞念頭轉化成為好念頭呢。這裏頭就有個人心的評估,對人心的測量,如果說是惡念的時候,人心的惡念,內心是黑暗的,不光明的,如何把自己黑暗的內心改變成為光明之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朝珍 发表于 2015-7-5 14: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patricia
.  師尊聖示:“佛法是什麽?”佛法就是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講的道理方法,通常以經典裏記載的,能知道的,這些記載能知的只是壹些資訊。這些資訊表現出來的,就是壹些知識經驗。所以,佛法也只是壹些知識經驗。

如果歸納“世間法就是世俗的,出世法就是佛法的”,就錯了。因為世出世法的本身,是說人住在這個世間,所接觸的都是不同的壹切知識經驗,所以也就包含了佛法的知識經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朝珍 发表于 2015-7-5 14: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patricia

師尊聖示:“三種智,第壹個談‘壹切智’。所謂‘壹切智’,是以世間凡所有的壹切知識經驗談‘壹切智’,包含第二個‘道種智’,這兩者都以世間法來說。因為,‘壹切智’是關系到人與事、事與理相互之間的所產生的壹些知識經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朝珍 发表于 2015-7-5 14: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patricia
“先把這兩個名詞作壹個簡單的認識。‘壹切智’,用白話講,是指世界上的事情普遍的壹切的知識經驗。‘道種智’,就是指專門性的知識經驗。這兩者歸納在世間法裏面。第三個‘壹切種智’,是以世間智為基礎,不管是普及性的、專業性的、從知識經驗中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朝珍 发表于 2015-7-5 14: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patricia
師尊聖示:我們如果把這個惡念變成善念呢?把邪念轉成正念呢?把壞念頭轉化成為好念頭呢。這裏頭就有個人心的評估,對人心的測量,如果說是惡念的時候,人心的惡念,內心是黑暗的,不光明的,如何把自己黑暗的內心改變成為光明之心呢?

    在這壹點上,《尚書》所講的又跟佛教所講的是壹致的。《尚書》所講的在這裏是希望把人心變為道心,那我們稱這個道心就是佛心,佛性之心,清凈之性,佛教講心凈則國土凈。所以要從壹個人心轉變成為道心,可以稱之為是為人之道,因些這個道學家往往把具有道心的人,稱之為真人,真正的人,這壹點上,道家所稱之為的真人,和佛教稱之為的佛性,兩者的意義幾乎是相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jztzf 发表于 2015-7-6 15: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這壹點上,《尚書》所講的又跟佛教所講的是壹致的。《尚書》所講的在這裏是希望把人心變為道心,那我們稱這個道心就是佛心,佛性之心,清凈之性,佛教講心凈則國土凈。所以要從壹個人心轉變成為道心,可以稱之為是為人之道,因些這個道學家往往把具有道心的人,稱之為真人,真正的人,這壹點上,道家所稱之為的真人,和佛教稱之為的佛性,兩者的意義幾乎是相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光萍 发表于 2015-7-7 10: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師尊聖示:“佛法是什麽?”佛法就是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講的道理方法,通常以經典裏記載的,能知道的,這些記載能知的只是壹些資訊。這些資訊表現出來的,就是壹些知識經驗。所以,佛法也只是壹些知識經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光萍 发表于 2015-7-7 10: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這壹點上,《尚書》所講的又跟佛教所講的是壹致的。《尚書》所講的在這裏是希望把人心變為道心,那我們稱這個道心就是佛心,佛性之心,清凈之性,佛教講心凈則國土凈。所以要從壹個人心轉變成為道心,可以稱之為是為人之道,因些這個道學家往往把具有道心的人,稱之為真人,真正的人,這壹點上,道家所稱之為的真人,和佛教稱之為的佛性,兩者的意義幾乎是相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光萍 发表于 2015-7-7 10: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師尊聖示:我們如果把這個惡念變成善念呢?把邪念轉成正念呢?把壞念頭轉化成為好念頭呢。這裏頭就有個人心的評估,對人心的測量,如果說是惡念的時候,人心的惡念,內心是黑暗的,不光明的,如何把自己黑暗的內心改變成為光明之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xxhz2010 发表于 2015-7-8 09: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聖密宗對小活佛的培養就強調三種教育並舉,壹種是佛法的教育,壹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壹種是現代知識教育。這就說明世間法的知識是要具備的。師尊還就開車作為例子,來講述知識經驗的重要性,講述要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開車也需要謙遜,禮讓。弟子理解到學了佛法,就更要懂得謙遜、禮讓,否則就是沒有真正地懂得佛法的精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xxhz2010 发表于 2015-7-8 09: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師尊聖示:“三種智,第壹個談‘壹切智’。所謂‘壹切智’,是以世間凡所有的壹切知識經驗談‘壹切智’,包含第二個‘道種智’,這兩者都以世間法來說。因為,‘壹切智’是關系到人與事、事與理相互之間的所產生的壹些知識經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灵馨荟萃

GMT+8, 2024-3-29 14: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